close
 
很少,很少有書讓我尚未讀完就會想要寫一點感想,這許多年來只有「維克多•弗蘭可」的「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看存在主義」。那是一本堪稱輕薄短小的書,但是意義雋永,每讀一段就可以有所感,就可以有很多的思考,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再讀,往往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最近,也只有「邱妙津日記」讓我心頭出現了激盪。
 
每天都一定要看點書是已經養成很久的習慣,或多或少會看到一些感動的書,就算是經歷過許多人世滄桑的我,也是經常會被書中的情節或意涵所感動。
 
但「邱妙津日記」,卻是一種近乎殘酷的激盪。
 
「印刻」以不同的方式編排這本書,呈現出不同於一般書籍的閱讀格式,隨著「印刻」挑選出來的日記片段,我每天只讀一點點,也許幾頁,也許幾行,但是跨越的是邱妙津的數日、數週甚或數月。
 
邱妙津跟我同年,一九六九年出生,卻於十二年前在巴黎自殺身亡。她讓自己停留在外界以為最美好的歲月,讓文學界留下最深切的惋惜。
 
日記裡面充滿了死亡的吸引力,她對美與藝術的堅持,她對存在的質疑對自我放逐的迷戀,每一字每一句,看似對生命的追求,我卻感覺到死亡的吸引力,彷彿在在預示了她最後的終點。
 
因此,我每天只讀一點點,因為需要一些時間去消化那些文字間散發出來的負面能量。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書寫文字是一種自我紓解,把我們從自我囚禁中釋放的出口。在某方面來說,仰賴文字書寫的人也是一種偏執,當文字已無法再滿足我們的需索,巨大的孤獨感便會淹沒我們,無盡的黑暗將是我們無法擺脫的夢魘。
 
沒有人知道邱妙津如果還活著會變成怎樣,誠如我們也不知道死後的世界會通往何處,起碼對於沒有宗教信仰的我來說,我不確定死後的世界是虛浮的、停滯的空間,還是美麗的天堂或是罪惡的煉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