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海角七號」掀起國片風潮之後,藝術愛好者無不對後續國片引頸期待,然而並非片片都如「海角七號」大賣。

 

「不能沒有你」改編自六年前的真人實事,議題本身已經非常引人注目,加上衍生出後來得以在法律上有「否認推定生父」的人性修正,許多人也期許該片得以引起巨大迴響,再次給國片注射一劑強心針,無奈該片一上映即遭遇八八風災錯失市場先機,目前以非連續的特定播映時間在部分戲院上映。

 

日前得空前往信義華納威秀觀賞,整間戲院連我本人僅有五位,心裡一酸,原本應該是部好片,奈何時不我與。

 

有人拿「不能沒有你」與「海角七號」相比,我認為這是基本上的不公平,因為兩者的故事以及陳述手法南轅北轍,一個是帶著台灣鄉土味的幽默且感人的劇情,另一則是完全看見現實的無奈淒苦。

 

我無法認定何部比較優秀,但是我卻清楚看見戴立忍導演帶給我足以深思的現實事件、官僚作風以及專業人士的自以為是,這些問題交集成六年前的故事,事實上,這些故事目前也仍然在台灣持續著。 

一般市井小民沒有太多機會與立委、民代接觸,但坦白說,片中的表現手法的確很貼近事實,絕大多數的民代為了「選民服務」的確都會答應選民的要求,老大答應的很容易,交辦更是容易,如果交情好一點,助理會從頭協助到最後一刻,如果如片中只是一位幾百年前的國小同學,得到的待遇也差不多就是如此撥通電話,送你過去,接下來一切自理。萬一事情不順,通常也會得到因為助理工作很忙為理由而很難再有見面或講話的機會。

 

至於各中央或地方政府機關的官僚作風,一般民眾就更應該有深切的感觸,通常如果是比較棘手的案件,往往也只是一句「法令上規定,我們也沒辦法。」就將我們推入死角無法轉圜,而且我們也往往相信真的毫無轉圜餘地。

 

「不能沒有你」沒有我預期中的涕淚縱橫,但是我認為讓人最傷切的,卻是最後那二十分鐘的劇情,以及台灣社會裡面仍然持續在運作的最可怕的「專業人士下的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的確是專業人士的範疇,死老百姓怎麼可能搞得懂這些問題政策?「不能沒有你」,我看見的是一般社會局會介入的「高風險家庭」與強制寄養項目,對於許多犯有毒品或重大刑責的家庭成員來說,也許這是必須的。

 

但是,我想要請問的是,這所謂的「必須」,真是經過各方面的評估考量嗎?社工人員花費了多少時間在訪談評估個案?社會局、勞委會花了多少時間去協助其他可以負有家庭經濟責任成員,讓他們可以有能力盡量維持家庭的完整?!除了把家庭拆散之外,真的無路可走嗎?

 

片子裡的父親在帶著孩子掛在天橋上抗議後,自然會失去監護權,他原本是個老實的鄉下人,也是走投無路才會做出如此駭人的行為,服刑完畢之後,社會局一直以他不適任作為理由拒絕告知孩子的下落,於是做父親的,每天每天都到不同的小學去等放學,希冀可以正好遇上女兒。

 

這樣的情節上演了兩年,父親的朋友也去央求社會局未果,悲劇持續著,而到了什麼時候,社會局才發現還是需要父親呢?

 

因為小女孩上學之後品學兼優,卻始終不開口講話,社會局督導說從在天橋上分離那一刻開始,孩子就不再說話了,社會局連續換了四個寄養家庭情況都沒有改善,孩子仍然努力讀書,卻無比沉默。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些專業的單位,真的有採取專業的心理評估嗎?又或者只是用自以為是的專業理論來扼殺更多需要被幫助的弱勢民眾呢?這樣的專業助人單位如果也陷入如此自負且官僚的認知系統裡,我們的社會將沉淪到怎樣的地步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