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魅麗雜誌>>十二月號心靈成長專欄

九月初接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的邀請,參與十一月份心靈卓越講座提供一場兩小時的演講,當時覺得還很久的,轉眼間就到了。

 

總覺得今年過的特別快,也許是因為今年我跟女兒從五月開始每個週末都到西門紅樓創意市集擺攤,少了週末的休息時間,更顯得每週每個月都忙忙碌碌,特別是我們就要搬家了,十月份特意向紅樓請了幾次假四處物色新租屋,終於在月底於汐止找到極為滿意的處所,這許多的事情加總起來更顯得時間一點兒情份都不顧地狂奔而去。

 

截稿前夕正值心靈卓越講座的時間,這天,立冬。

 

九月份康盟提供時段讓我選擇的時候,我直覺地就選了這天,原因無他,正是因為「立冬」,除了因為一年四季我最愛冬天之外,立冬跟冬至對我也有特別的意義。

 

女兒今年九年級了,四年級那年的冬至,女兒一早就問我,我們會吃湯圓嗎?當時的我一臉茫然,我知道冬至的習俗是要吃湯圓,但,為什麼我們要吃呢?我心裡這樣想,嘴裡仍然跟女兒說,「妳想吃嗎?妳要吃什麼口味的?」女兒很開心地對我說要吃花生湯圓,然後就去上學了。當時我的回應是奠基在女兒「想吃」的意念上,而非那天是冬至。

 

 

懷抱著「為什麼我們要吃湯圓呢?」的這種想法,我訥訥地走在前往市場的路上,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冬至吃湯圓、中秋吃月餅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對我、對我的家庭來說,過節,幾乎是不存在的事情,而我也一直沒有正視過這件事情,或者應該說我壓根沒有想過過節應該吃什麼?或是過節應該如何慶祝等等,彷彿,我們是外星人,這些節氣對我們毫無意義。

 

但是,在我腦海裡我一直都知道冬至要吃湯圓、中秋要吃月餅,我並不是不知道這些習俗,只是這些事情一直都沒有刻記在我的大腦迴路裡,所以那天,當女兒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刺激了我的迴路,引發我一連串的反應。走在路上,思索著為何女兒會發問、為何我會這樣反應、為什麼大家都過節等種種問題,總覺得有什麼是呼之欲出的,那種長久以來我不曾抓住的東西。

 

記得那時候我已經接受帥哥醫師的憂鬱症治療、心理治療三年多了,每週一小時的談話,吵架也好、剖析也好、鼓勵也好還有那無止盡的支持也都已經累積了相當份量的話語與真理。對於心理治療,我一直相信那是一個慢慢領悟的過程,那些我們努力過的溝通與談話,會化為各種不同的片段與面向四散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心中,靜待著某個契機再次整合成一個拯救自我的溫暖的手。

 

我想,就在那天,五年前的那個冬至早上,冷冷的溫度,吵雜的市場中,蟄伏多年的溫暖的手終於向我伸來,或者應該說,那溫暖的手一直都在,只是我視而不見。那一瞬間,帥哥醫師多年的訓誨敲開了我極度封閉的心房,讓我得見真相我之所以從不過節,正是因為我的家庭也從不過節,因著我們來自白色恐怖的家庭,父親的缺席,致使我們總是跳過節日,即便過了也絲毫無感,桌上也許有著友人送來的月餅,我們也感覺不到那種家庭團聚的溫暖,母親就這樣淡淡地處理了每個節日,於是,過節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卻一直不懂,我的孩子也這樣跟了我許多年,直到她學到冬至應該要吃湯圓,過去都沒吃,所以那天特地問我,這一問給予我尋找真相的機會,正因為我的原生家庭缺乏這些團圓的氛圍,儘管時代早解嚴,但我們仍然無能從那些缺憾的氛圍中解脫,苦苦自囚,我怎麼能讓自己的孩子也跟著繼續犧牲下去呢?

 

女兒小時候我常常跟她一起烤戚風蛋糕做餅乾,為的就是讓女兒感受我童年所缺乏的,因著我相信如果她的童年有與母親一起做糕點的愉快時光,他日成長之後,有了自己的家庭與孩子也必然可以營造跟孩子的快樂時光。怎麼以前我可以這樣理解,為何卻從沒有想過沒有為孩子準備節日氛圍的影響呢?

 

原來是因為我缺乏這樣的家庭經驗,所以我無從複製給我的女兒,那麼,我要改變這一切,我要讓我跟女兒的小家庭也有完整的家庭氛圍,於是,改變,成為唯一的選項,並且是,我的改變。

--未完,全文請見十二月號<<魅麗雜誌>>心靈成長專欄

arrow
arrow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