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魅麗雜誌>>六月號之<心靈成長>專欄

雖然一直都知道自己這輩子大概就是會持續寫作,寫著我的本行小說也寫著療癒系的文字,同時做著業餘的相關心理學的事務,或是有精障者家屬、病友需要一點過來人的建議,我就會盡力跟對方談一下,聆聽他們的想法,提供一點我的經驗,如果他們需要的話。當然,有時候也會上上談話節目討論跟原生家庭有關的議題,這些是我喜歡做的。

2009年,我從大災難返家之後,曾經跟我的帥哥醫師討論過,我想要做點陪伴寫作的事,當時的想法是希望可以陪伴癌末病人書寫,帥哥醫師大表贊同,認為這是應該有人要來做的事情,可是因為吃力不討好,所以一直乏人問津,結果這件美好的事情籌備中途夭折,成為一件一直擱在我心裡的遺憾。

轉眼間,三年即逝,這三年間我在醫師的同意下停了藥,女兒生了病,搬離開鬼屋般的舊居成為汐止新人,成為幾間非營利組織協會的理事,接觸更多與精障者相關的事務,連帶相關的邀稿也多了起來。

但是工作卻沒有一個決定性的重心,儘管持續寫作或翻譯書籍,總是還欠缺了一點點東西的連結,這點遺憾我自己很清楚,像是心裡頭有個小小的空洞,不大不小,卻正好足以讓我覺察到寫作是我這輩子不能放棄與停止的,但是我內心裡另外一個深切的渴望呢?

或許是因為家庭的背景與人生的經歷,心理學一直都是我最愛探索的場域之一,儘管閱讀不少心理學書籍,也在輔大臨床心理系學分班進修,甚至參與許多專業課程的訓練,但我始終在門外徘徊,沒有給予自己正面觸擊的機會,即便在談話節目看來講得頭頭是道,也不讓自己正式進入這個領域,總覺得自己還有許多的不足。

但是走過療癒的自己,心裡的渴望(缺憾)一直存在,知道書寫的療癒力量,也知道在療癒或自我探索這條路上有人陪伴,有人站在客觀立場看待、聆聽、提示我們的故事(情緒)是多麼重要與幸運,儘管療癒的救贖仍然在於自我的反思,但是陪伴的力量不容小覷,即便有這麼多的理解,我始終讓自己站在外場,看待這一切事物,遇到朋友需要協助我會義不容辭,結束之後再次返回自己原本的位置,多年來總是如此。

慢慢地,我開始相信,有些機緣會自動到來,只要時間對了。

 

春末時分,就是在一個這樣的機緣之下,我極尊敬的一位長輩在找我協助其友人的情緒問題後,同我說及開設療癒寫作課程的建議,長輩跟我的好友看法接近,都是認為我既然專長寫作,自己又熱愛心理學,同時自己也走過憂鬱症這條療癒之路又專注在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議題上,為何不把這些跟大家分享呢?除了寫文字之外,做一些可以跟需要的人更直接、面對面的分享呢?

這個建議其實就是我內心裡長年來那個小小的空洞,我知道的,我一直希望可以把我會的、我經歷過的跟需要的人分享,但是,我多擔心自己做的不好啊!就這樣,猶豫思慮再三,直到初夏,天候都開始熱了起來,某個夜裡我才下定決心,開始設計課程,如何運用原生家庭的心理學相關概念與書寫的力量,給予需要的人一個梗概,讓大家知道如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中某些顛躓其來有自。

~未完,全文請見<<魅麗雜誌>>六月號之<心靈成長>專欄

arrow
arrow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