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粉絲團施又熙。書寫療癒

課程報名、邀稿、演講、座談請來信:writer.shih@gmail.com

 

本部落格的所有圖文,恕不同意任何形式重製、改製或轉貼,如需連結或引用,請註明出處,並且連結回本部落格,謝謝!

 

 

目前分類:《寒淵》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封面定稿.jpg
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許多人的幫助:

感謝護理師好朋友曾郁雯不時接受我的騷擾,提供關於疾病與照護的相關資訊。

感謝一位完全不想被知道名字的,朋友的刑警老公,同時也是鑑識小隊的打工仔,對於我不時(包含假日也被我騷擾)詢問驗屍、解剖、鑑識、偵查等相關細節總是不厭其煩地向我說明,如果書中有引用失據的,一定是我誤解了打工仔的意思,因為打工仔真的以他多年的經驗向我仔細解釋了。打工仔,未來還會繼續麻煩你喔!

感謝警員駱勇丞先生願意在百忙之中向我說明辦案與驗屍知識,讓我在初期準備故事情節時得以有所依據,如果我有筆誤之處,一定也是我誤解了駱先生的意思。

感謝傅少怡小姐提供相關法律知識。

感謝顏司音小姐提供殯葬相關訊息。

感謝飽含文學修養的精神科廖文瑾醫師與我討論了人格議題

感謝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林星翔在撰寫初期一起討論了家庭暴力深遠的心理影響。

感謝我的女兒王芃,總是忍受著我在進入書寫狀態時的自我與需要思考的獨處空間,謝謝妳在只有我們兩人的小家庭裡一直擔任著維持平衡氣氛的重要角色,我愛妳,寶貝。

文章標籤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面定稿.jpg

《寒淵》,這本書的一開場就讓我震撼住了!對於一個影像工作者如我來說,這不僅是本小說的開頭,也是部驚悚電影的開場。作者施又熙,以其社工專業和資深小說作者的背景,塑造了血淋淋又驚悚的場面揭開了故事序幕,吸引我展開閱讀,期間數度轉折,吸引著我繼續看下去。而故事走到接近尾聲,我更好奇的是『李桐該如何繼續走下去?』。這個看似虛擬,但又極其可能發生在我們周遭的故事,如此殘忍地擺在我眼前。是的,這些所謂的『故事』,極有可能噩夢成真!

作者將女主角葉敏華設定成一位極其善良、體貼他人的社工,卻又讓她被以最殘忍的方式殺害。讓讀者很難不為女主角抱屈—不公!這世界真的不公!然而,當真相被一層一層地揭開,才發現,原來兇手或許才可能是更值得同情的人!(天哪!我真的不該劇透!)這令我不禁反思:「我們的日常是否都太麻木了?」

文章標籤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雷慎入)

國立虎尾科大通識中心專任教授   王文仁

 

記得剛讀完又熙精彩的長篇小說《向著光飛去》,才過了一年,她又即將出版另一部長篇小說《寒淵》。前些時候她來訊詢問是否可以幫忙推薦,我也不管自己是否夠專業,想也沒想就答應要寫些讀後感。沒多久,在一個學期即將結束的昏沈午後,就收到寄來的一大疊沈甸甸的書稿。本想等逃離批改作業的地獄後再好好品讀,沒想到一看就不可收拾,只好把作業擱著,趁著午後一口氣就把這部二十餘萬字的小說讀完(以下劇情暴雷,還沒讀過小說的請先跳過本文)。

66857671_2290611677822600_3535254114675982336_n.jpg

 

 

這部小說原名《死刑犯》,後來改為《寒淵》,根據作者的表述是一來符合書中角色的心境,一來也是取「含冤」的諧音。書的內頁一打開,旋即可以看到尼采的名言:「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我們知道,這句話出自尼采的名著《善惡的彼岸》,前面還有一句「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尼采在陳述這段話時,其實是要提醒世人,當我們與某種根源性的「苦痛」交戰時,我們凝視著它,它也會像深淵一樣凝視著我們。這些內心恐懼的對象,會在我們的身上產生影響、留下印記,讓人無法逃脫,而這一切也源自於悲劇的過往與不受控制的心靈。讀完整部小說會發現,這樣的一句話其實貫穿全文,也成為故事中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小說的開端,是故事裡關鍵的女性角色葉敏華做了一個惡夢,夢見自己與肚子裡的孩子被一個黑衣男子殺害。這個預兆式的惡夢,成為小說前半部最讓人無以面對的悲愴。葉敏華的職業是專門輔導高風險家庭的社工,她的先生李桐是廖氏集團廣告部的經理,他不喜歡妻子從事如此具有危險性的工作,可是葉敏華卻堅持這樣可以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一次,葉敏華因為輔導案主不甚手臂被抓傷,加上過度勞累身體出現狀況,到婦產科診所就醫後,竟然就消失了蹤影。經過家人和警方幾日的搜尋,最後被發現陳屍在陽明山區。圍繞著小說前半部的,是李桐與葉敏華的母親葉楓的崩潰與尋找兇手。

文章標籤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淵推薦序                                                張雅惠(波麗)

 

「當年我們需要幫忙的時候,你又在哪裡?」

....不要相信別人,只有靠自己..........

69260985_1383881211751149_8760905471843368960_n.jpg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的時代裡,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即便是一家人、親密的伴侶,彼此的心不止遠,可能還充滿著悲傷與憤怒。

    某些人的悲傷被憤怒包裹著,因為表現悲傷是不被容許的。在這樣的人的思想裡,悲傷是弱者的表現,憤怒宛如堅強的保障,一旦卸下憤怒的外殼,流露出悲傷的同時就會流露出羞愧,好不容易靠憤怒撐起的自我很可能面臨崩解。

    另有人的悲傷內隱藏著憤怒,惹人憐愛的外表下,其實充滿了不甘與不平的憤怒。埋藏憤怒的人深怕被別人挖掘出自己內心真相,惟恐脆弱的自我承受不起罪惡感所帶來的羞愧。

    怎樣處理我們的悲傷與憤怒,最早是從童年的家庭經驗中學習的,父母通常是教導我們處理悲傷與憤怒的教練。然而,當父母是孩子悲傷與憤怒的對象時,孩子要怎樣處理自己的悲傷與憤怒呢誰能教教這些孩子呢?被父母傷害的孩子,又能相信誰可以承接自己的憤怒與悲傷呢?

    帶著悲傷與憤怒長大的人何等孤單無助,被悲傷與憤怒糾纏的家庭何等受苦,究竟如何能得到救贖?

文章標籤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