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魅麗雜誌>>六月號,<心靈成長>專欄


每到選舉敏感時刻,族群融合的口號與目標就一再出現,不只台灣,即便文明如美國也出現同樣的訴求。既然稱為族群融合,勢必在根本特質上就有部份甚或全盤性的差異存在,要兩種差異得以共存,事實上,我們需要的不是口號,而是包容力的訓練。

 

包容,寫起來很容易,要認真做到其實很困難,特別是會使用到「包容」這種態度,多半都是遭遇到相當不快的事情,絕大多數也都與自己理念不合,甚至也造成自己情緒不佳,不然,怎麼會告訴自己或他人要有包容心呢?

 

一個獨立的個體,要到幾歲才能理解包容並進而接受與落實?旁觀我們所處的環境,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有些人垂垂老矣尚且不懂包容,遑論做到,有些人則相當年輕,包容的觀念卻已然深植他們心中,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需刻意提醒自己。

 

幾年前,芃芃還就讀國小四年級,某日參加學校舉辦的校外教學,其實我並不是特別愛參加這類的活動,然而,我知道自己的參與可以讓孩子開心,所以那天就陪伴孩子一起前往。

 

話說那天的目的地是關渡自然公園,先到學校集合搭乘遊覽車,車子都還沒發動,坐在芃芃後面的小男生就一直踢她的椅子,椅子搖晃到連我都發現了,我正要回頭看是誰,就聽到芃芃叫說:「湯姆,不要踢我椅子。」接著我就聽見小男生湯姆的爸爸跟他說,「不要踢椅子。」小男生也就聽話停下來安靜坐好。

 

孰知不到幾分鐘的光景,湯姆又開始踢芃芃的椅子,每踢一下,還伴隨著叨念:「不要踢椅子!不要踢椅子!不要踢椅子!」

 

芃芃再次說道,「湯姆,別再踢了啦!」

 

坐在最前面的導師聽見了,拿起麥克風說道,「湯姆,別再踢芃芃的椅子了,不然你就要來前面陪我坐喔。」

 

我聽著湯姆爸再次對湯姆說,「別再踢了。」果不其然,湯姆又安靜了幾分鐘,然後聽見湯姆跟湯姆爸開始重複地跟對方說我愛你,我帶點困惑地轉頭看女兒,不知道該安慰還是該說些什麼,芃芃卻帶著了然的態度以不讓他人聽見的音量,低聲對我說,「沒事的,媽咪,湯姆生病了。」

 

我帶著些許的訝異,因為芃芃的老神在在,「湯姆上課也這樣嗎?」

 

「是啊,」芃芃突然笑出來,「有時候上課的時候,他會大叫;『不要上了!不要上了!』」

 

「那你們跟老師怎麼辦?」我問。

 

「我們大部分都會回頭看他啊,老師也會說,湯姆,不要吵喔,我們要上課。」

 

「有效嗎?」我再問。

 

「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多久他又會大叫。」

 

「你們都可以接受這種狀況嗎?」我存心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便又追問。

 

「還好吧,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因為湯姆也不是故意的啊,他是因為生病了,沒辦法控制自己,而且他也很辛苦,已經重讀兩次四年級了。」

 

我欣慰地摸摸女兒的頭,讚許他們可以接受跟自己不一樣的同學,我始終認為對孩子的讚美是絕對必要的,不但可以帶給他們自信,也可以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得宜。


---<未完,全文請參見魅麗雜誌六月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包容 族群融合
    全站熱搜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