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發表於網氏電子報--<<邊境、真相>>專欄

女兒病了。

 

這病不是小問題,也不會是短期可以解決的問題,這病,讓我有了許多重新自我省思的機會。

 

當相愛的兩人(或曾經自以為相愛)終於走上分手的結局,不管是在何種前提之下,從某個角度來看都是彼此重獲自由。畢竟,不管一方多愛,只要有一方不再愛了,曾經以為會有的天長地久,只會慢慢走上彼此逐漸冷淡,甚或折磨的方向,在這樣的桎梏中,將分手視為重獲自由應不為過,也許仍然很愛的那方覺得被甩、備受傷害,但就長遠來看,擁有獨立自主的自我,畢竟還是一件好事。

 

只不過,重新取得單身身份之後,如果還有孩子在身旁,難免就會遇到更多複雜的問題,像是異性親子在邁入青春期之後如何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各類知識與常識?像是遭遇重大事件時,只剩下獨自一人可以為孩子跟自己做決定,又恐顧此失彼,或者單親家庭既要身兼雙親之職,偏又得負起家庭經濟重擔,是否可以顧及陪伴孩子生理與心靈成長的重要性?

 

許多單身朋友會說到因為只有獨自一人,沒有家累,一人吃飽就等於全家吃飽,這種令人稱羨的經濟條件顯然很難存於單親家庭。這就如同光棍佬也無法享受到有孩子相伴的另一種幸福,即便是單親家庭,只要親子關係親密,這種幸福就會存在,無關乎經濟條件。

 

幸福,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

 

但是這種心靈上的滿足可以抵禦所有的恐懼,抑或是反而加深了更多的恐懼呢?

 

知道女兒生病那一刻起,內心惶惶不安,那久未露面的孤獨感再次浮上心頭,久久不能消失。那種孤獨,不只是需要一種擁抱,更是一種無人可以商量的孤獨,好像凡事都得要靠自己一人做決定。

 

其實,做決定並不難,只是,我如何確認自己做下的是正確的決定呢?

 

有個人可以一起商量一起扶持是件好事,不過前提是那必須是個可以商量,也對「做決定」這件事有正面影響的人,才是理想中的可以陪伴的人。

 

這孤獨與困惑並不是頭一遭,遠在女兒一出生便確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必須要做心導管擴張手術時,那殘酷的孤獨感便排山倒海而來,或許更為可笑的是,當時我還有丈夫在身邊,但是對於醫學觀念與家庭優先順序的重大歧見,就已然處於無法商量的窘境,做不做手術?幾時做手術?全然成為我堅持下的結果。

 

由此,單身、單親並非就是孤獨的唯一原因,能否溝通,是否心靈可以相依才是最重要的元素。當兩個人走在一起,心靈卻各自天涯,這種寂寞、這種孤獨更是啃蝕人心。

 

如今,走過十三個年頭,另一個因著先天性心臟病後遺症而來的病症打的我幾乎手足無措,此刻,身邊已經沒有當時的枕邊人,真真正正是要由我來做決定,如何繼續往下走,以及應該用什麼心態往下走。或許在這片刻之間,會湧出一絲孤寂與惶恐,但是對於一輩子都是孤獨的人來說,也應該是習慣了的,只是總會在某幾個夜闌人靜的深夜裡,對自己跟女兒的命運有著幾聲的哀怨。

 

十三年前,我並不能意料到未來的轉變。當年在高雄生產,女兒出生第三天,醫師便認為有心臟病,轉送高雄醫學院,高醫的醫師說女兒太小,要等到五、六個月才能做擴張術。可是滿月後我回到台北,便急著送進台大,想要聽取第二意見,當時丈夫還為此跟我吵了一架,認為我小題大作。結果我卻被台大的醫師罵到臭頭,因為情況之嚴重,如果在台大確診,第二天便要立刻進行擴張術,結果我竟然拖了一個月。

 

如果我當時真的聽第一位醫師的建議或是丈夫的態度呢?當年的手術非常成功,但那延遲的一個月,畢竟就已在女兒體內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只是延遲一個月就在十三年後出現後遺症,倘若,我真等到五、六個月才準備住院做手術呢?

 

第一位醫師當然不會想要害女兒,丈夫也是,只不過立場態度不同,每一次的抉擇都必然會伴隨著一些內心的衝擊,不然,為何需要抉擇呢?

 

女兒週歲之後,我選擇結束這段心靈無能相依的婚姻,儘管之後又拖了五年的分居才真正以訴訟結束,這延宕多年的折磨不可謂輕鬆,但,這是我的抉擇、我的決定。儘管我跟女兒十三年來相依為命,有很多的風雨,然而,總是要繼續堅強地走下去,因為我跟女兒有著心靈相依的幸福,日後,未來,我們也要繼續這樣互相扶持,直到女兒可以展開屬於她的另一段幸福人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施又熙 的頭像
    施又熙

    施又熙。書寫療癒

    施又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